首页 > 历史

环走山隍岭 凭吊万斯同墓

历史 06-02

  环走山隍岭,山隍岭在哪里?要不是驴走王爱山,也不会知道在那里。如果不看那些描写王爱山的文章,也不知道这三个字怎么写。

  3月15日,几位朋友说要去王爱山走走,要我带路。说实在的,对王爱山我是不太熟悉的,只能选择刚刚走过的熟路,从松门岭开始起步。因为我们这次是自驾,把车停在兆岸南岸的水母溪边上,从兆岸的砩坝开始我们的驴走。

  这砩坝现在全部改建为水泥浇筑,我们走到砩坝中,看看清澈的溪水,吹吹春天的微风,心情十分愉快。走完砩坝,就到了松门岭脚。岭脚边的路廊,静静地立在那里,想必当年徐霞客就是从这里穿过路廊,开始他的游记梦。穿过路廊,沿着鹅卵石路,即可看见宁海旅游局立的“松门岭”石碑,上面刻着徐霞客游记的开篇语,大家在此拍照留念。

环走山隍岭

  如果到了松门岭,而不去龙头庙,那就是说,你没来过松门岭。我们爬上龙头山,这庙果然险要,它就建在龙头山的悬崖下,一边靠山,一边紧靠水母溪。我们到庙再回头看白溪,那龙头山,就卧在白溪中吸水,庙宇则保佑着洁净的山水。

  想当年,徐霞客走到松门岭时,雨后新霁,山峻路滑,不得不“舍骑步行”。今天,我们则是春风拂面,阳光高照,远近景色,尽收眼底。松门岭的台阶保持得很好,且被磨得发滑,在早上露水的滋润下,有些发亮。我们爬得满头大汗,在一个石头路廊休息。继续向上,就欣赏到麦子、油菜、茶叶。

  沿着公路,我们来到了大路下村。事先约好了农户,在这里借锅烧中饭吃。带来的东西非常丰盛,主食年糕,配料有白虾、肉丝、咸菜等,足足烧了一大锅,肚子饿了,吃起中饭是那么有味!欣赏一路的美景,吃着自己背来并且自己动手的年糕,劳累就在开心一刻中过去了。

  吃好饭,继续向西。原本到稍场转雪坑到白溪里王,再到兆岸,却由于那天的一场山火,把路都烧断了,只好原路折回。为了不回头走松门岭,我们打听到有一条路可以从岭头陈村下去,这条路怎么走?叫什么?我们这群人中没人知道,所有的责任都在我身上了。

  从大路下的一个转弯,就走进了岭头陈村。走进这个村,我们都放慢了脚步,有点诚惶诚恐:从各种信息得知,岭头陈村的人是南北朝吴兴王陈胤的后代。陈胤,南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叔宝的长子,于祯明二年(588)5月,被废去太子衔,贬为吴兴王。陈被隋灭。陈胤被“分置”到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宁海王爱山,成了王爱山岭头陈氏的始祖。正因如此,后人把这块地方叫做“王爱山”。

  照此算来,岭头陈村也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每一位村民都流淌着皇家的血液。走进村子的水泥路,左边是陈家祠堂,有几位老人坐在石头上聊天,悠然自得,看见我们来了,非常热心。

  走到这里我想起了几位陈氏传人:一位是高中英语老师陈常博,先后在岔路中学和宁海中学任教,一生桃李满天下,现已退休在家,还在笔耕不断,出版了好几本书。对王爱山文化的研究,有着独到的见解。另一位是我岔路中学的师兄陈炳寿,从这里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大山,走上了领导岗位。还有一位是同学陈正满,高中毕业走向部队,后来在象山对台办工作,但英年早逝,非常遗憾。这些皇家的后代,以其聪明、勤奋续写昔日的辉煌。

  岭头陈村路边和田边有许多参天大树,有一株古樟树,足足有好几抱粗,巨大的树荫几乎遮盖了村子。古树下应该是一个学校,想想以前,这里书声琅琅,那些活泼的孩子在这里活蹦乱跳,由此走出一代代读书人。看着那些快要倒塌的房子,不觉心头一酸。走过学校,右面是一座新改建的寺庙,但愿能保佑一代代的岭头陈村民。

  走完村子,便开始落岭了。岭上的路面鹅卵石铺就,后来得知叫山隍岭。这个名字着实让我研究了一番。因为山祖是吴兴王,于是把整座山叫王爱山。如果不出意外,这位吴兴王肯定要成为皇。而这条岭取个隍字,却别有字义:岭头陈的陈字,是左耳“朵”,隍字右边是皇帝的皇,陈姓紧靠皇家啊。

  山隍岭两边有许多梯田,大都荒芜了,岭很陡,但是岭头陈村、白溪村以及王爱山岗村民世世代代上下的必经之路,在没有通公路的年代,山里的农副产品要挑出去,而外面的百货又要挑回来,这条岭不知道流下了多少辛酸的汗水。

  在山隍岭脚,一位村民告诉我们,说是山隍岭要打隧道了,通到天台的泳溪。

  再下来,就到了白溪的外王村。随后我们继续,回到了兆岸,正好一个环线。

  凭吊万斯同墓

  去年就听说万斯同墓修缮一新,很想去凭吊,因抽不出时间,一拖再拖。近日,相约几位好友欣然前往。

  从奉化莼湖向东行约四里许,就能看到一处风景秀丽的山岙,名叫莼湖岙。莼湖岙北面的谢村有座乌阳观山,环境幽雅,清初的史学家万斯同墓园就坐落于此。

  万斯同是布衣,此墓园规模也不大。从山下的公路至墓地铺设墓道,都用石板砌成,宽4米,两边植有桧柏、桂花等花木,青翠茂盛。墓道入口处右边有一华表,形如笔状,上书“万乡贤墓”四字。华表亦称“恒表”,由谤木衍化而来,但同时亦有装饰和路标的功用。据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由此可见古代华表为木制,也较简单。万乡贤墓的华表,用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柱似毛笔状,可能含有文人和史学家之意吧!

凭吊万斯同墓

  墓道往上行约10多米,建有石牌坊一座,横梁上书“万季野先生墓道”,蒋中正题款。两边的柱子有一联“史笔殿千军先生不死,布衣终一世后进群瞻”,后学庄崧甫拜题。来到牌坊后面一看,横梁上还有“高风亮节”四字,落款林森。两边柱子也有一联“邱茔咫尺为邻剔苏诛茅一瓣心香垂正史,先垄嵯峨相望模山范水千秋俎豆仰芳型”,后学应兆松拜题。牌坊后大坛场上建有六只廊檐,分别介绍万斯同的生平、万家的家史、坟墓修建历史、墓地的线路、新建墓园设计图等情况。

  再往上行约80米处,有约50平方米的方形平台,是祭扫的拜坛。坛中墓前有石供桌一张,四周雕刻回纹图案,显得典雅庄重。左右置有石凳各一条,供人们祭祀时休息。整座墓周长15米,用数百块青石砌成半圆形护墙,俗称“坟罗丝”。墙外植有四棵翠柏,象征万古长青。墓碣是内阁大学士王顼龄题写“鄞儒理学季野万先生暨配庄氏傅氏墓”。墓两边石柱上的对联是翰林裘琏拜书“班马三椽笔,乾坤一布衣”。指的是班固、司马迁、万斯同巨笔写史,留芳百世。在拜坛前立有两块石碑,一块是1982年6月公布的奉化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季野墓”碑;另一块是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立的“万斯同墓”碑。

  万斯同(1638-1702),字季野,号石园,浙江鄞县人。他的父亲万泰是崇祯举人,为南明鲁王政权户部主事,曾和黄宗羲同举义旗抗清,兵败后隐居不仕。万斯同年轻时受业于黄宗羲,博览诸史,并潜心攻读明代《实录》等史籍,熟悉明代掌故,曾以私人之力修过《明史稿》。为人重气节,轻名利。康熙十七年(1678),被荐博学鸿儒科,力辞不就。次年受邀北京,不置衔,不受俸,以布衣身份参加《明史》修撰。一日,有运饷官遇贼,粮饷被偷,交差不了,就跳崖而死。这个运饷官的孙子,拿白金行贿万斯同,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而死的人物传中。万斯同说:“你将我比作陈寿吗?”斥骂并赶走了他。陈寿何许人?他是《三国志》的作者,一日,丁梁州想叫陈寿作佳传,陈寿就提出给他千斛米。丁梁州没有答应陈寿的敲竹杠,佳传也就没有完成。因此万斯同说我不是陈寿,你白金贿赂就能给你祖父写传吗?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治学的求真。他认为撰写史书必须事信而言文。所以在京期间,自王公至下士,无不尊称其“万先生”,而他每自称“布衣万斯同”。晚年双目失明,仍口授答问讲学,在史局工作先后19年,手订《明史稿》五百卷,是实际上的总修撰人。唐以后官修诸史,皆不如《明史》。时人称赞他在史学上的成就,是司马迁、班固以后“一人而已”。梁启超则说“清代史学开拓于黄梨洲、万季野。”

  万斯同的著作除了《明史稿》,还有《历代史表》、《群书辨义》、《两浙贤忠录》、《明史鉴》和《石园诗集》等。其对史学的贡献,以及秉笔直书的精神,足以使他流传史册。

  康熙四十一年(1702)四月初八,万斯同客死京师,享年64岁。丧事由明史馆总裁王鸿绪经办,灵柩运回宁波故里,先暂时安置在白云庄万氏祖墓旁边。因其是奉化莼湖女婿之故,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冬,筑墓于奉化莼湖镇乌阳观山南麓。卒后,人们私谥曰“贞文先生”。

  古人死后有“谥号”。所谓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一般说来,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定,大臣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根据唐代张守节《谥法解》称,此法起自西周。根据谥法解规定,谥号由一些有特定含义的字组成,用这些字来指称死者的美德和恶行,除了朝廷颁赐的谥号外,还有一种私谥,是民间对有才学的名士的说谓。谥号按性质分三类,第一是表扬性的,如:经天纬地曰“文”。柔质慈民曰“惠”。因为万斯同手订《明史稿》五百卷,创修史之特例,启浙东之史派,是清初著名史学家,所以私谥“贞文先生”,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前辈叶恭绰有诗,今天我们借用他的诗作结束语,表达凭吊之意。诗曰:

  故国青山尚有村,遗民心事不堪论。

  攀髯大节家风远,藏碧孤怀史法存。

  鄞水百年坊表重,姚江一脉本源敦。

  幽情几辈同思古,来补松楸饬墓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宁海在线网上有所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和宁海在线无关,如有侵权请指出,我们立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宁海在线-让世界了解宁海

宁海在线-今日宁海新闻门户

| 浙ICP备05082053号-1

Powered By 宁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