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武夷山访茶三日游 宁海赤岩名茶今昔对比

历史 06-02

  武夷山访茶三日游 

  金秋,县茶文化促进会组织我们去福建第一名山——武夷山,访游名茶之乡,感悟茶史,欣赏茶艺,品评茶香。

  武夷山平均海拔600余米,有名峰36座和99个奇岩,九曲溪横贯其中,疏香、悟源两涧蜿蜒在内。武夷岩茶就生长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岩壑幽谷之中。这里日照短、湿度大、四季云雾环绕,是武夷岩茶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

  武夷岩茶历史悠久,自唐宋以来,不少文人雅士为之赞咏。宋代苏轼咏茶诗中“武夷溪边栗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范仲淹斗茶歌又有“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元大德六年(1302)设置御茶园于九曲溪,专制贡茶。林锡翁《咏贡茶》一诗道:百草逢春未敢花,御花蓓蕾拾琼芽。武夷真是神仙境,已产灵芝又产茶。

  至明代徐勃茶考称“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可谓产茶之盛,销路之广。

  我们首先游览茶博园感悟茶史。茶博园坐落在武夷山市的郊区,占地30余亩,露天布展武夷茶史,有茶人的铜铸立像,有茶事的镌刻石碑。有一组铜铸立像,当中是伏羲,右为彭祖,左为武夷君。武夷君又称武夷王,是汉族民间信奉的神仙之一,又是福建武夷山的山神、乡土神。武夷山也因此神而得名。

  铜像中有徐夤,福建莆田人。唐乾宁元年(894)进士,授秘书省正字。他在《尚书惠蜡面茶》诗中写道: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茶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989-1052)以《岳阳楼记》闻名天下,但他还写过一首在茶文化史上具有相当地位的茶诗——《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全诗共42行,现引录4行如下: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南宋朱熹(1130-1200),徽州婺源(现属江西)人,南宋理学家。他在武夷讲学时,写了《茶灶》一诗: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清代袁枚(1716-1797),一生爱茶,对武夷岩茶的赞语是:“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

  茶博园还在林荫花木丛中,竖立大小不一的碑刻,展示茶史及武夷岩茶的名人评说。

  茶博园又存放很多茶具、茶器。有茶鼎、茶碾、茶匾等器物。值得一览的还有蜡像雕塑的古代人斗茶场景。清代康熙皇帝的宠臣高士奇(1645-1704),浙江余姚人,官至礼部侍郎。他在《武夷茶》一诗中写有斗茶的场景:九曲溪山绕翠烟,斗茶天气倍暄妍。擎来银瓶各样水,香夺玫瑰晓露鲜。

  在游茶中,我们走访了一户茶叶大户,他女儿以茶迎客。女儿是懂茶道的,泡茶的姿势优美,动作娴熟。最后我们品尝了岩耳茶,这岩耳茶宁海人叫地顺,武夷人真会开发,岩耳既是食品又成茶饮。为了表示谢意,同仁纷纷购买他的茶叶带回宁海。

  26日晚上,我们观看了《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影剧院是露天的,参加的演员有100多人,场景恢宏。该剧的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独出心裁,以影视剧宣传武夷山名茶大红袍。展示了种茶、采摘、制茶、销售、茶俗、茶礼等内容。最后是演员与观众互动,演员手托茶盘,亲临观众席。我有幸品尝到演员送的大红袍茶一杯,饮后,齿颊留香。

  武夷山岩茶是乌龙茶的一种,武夷山不光山奇水奇,所产之茶更是奇。武夷岩茶生于岩壁之上,可谓“岩岩有茶,非岩不茶”。

  武夷岩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代就被作为馈赠佳品,宋、元时期又被列为“贡品”。清康熙年间,武夷岩茶开始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当时,欧洲人曾把它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

  武夷岩茶最著名的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大红袍的声誉最高,被尊为“武夷茶王”。于是,我们就去游览大红袍的6棵母树。母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都是灌木茶丛,叶质较厚,芽头微微泛红。清朝时候,有一文人赴京赶考,行到九龙窠天心寺,突发腹痛。后蒙天心寺僧赠茶,饮后病体痊愈,得中状元。感念此茶之恩,状元亲临茶崖,焚香礼拜,并将身上的红袍脱下盖在茶树上,大红袍因而得名。谢瑜有《大红袍》诗赞道:清香盈秀色,盛誉动京华。御驾大红袍,人间第一茶。

  乾隆皇帝在品评全国各地贡茶后也赋诗:建城杂进土贡茶,一一有味须自领。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

  母树所产的大红袍堪称国宝,在2002年广州市茶博会上,20克大红袍拍到人民币18万元,创下中国茶叶拍卖史上的纪录。为确保这6棵母树不受损害,当地政府已向保险公司投保1亿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当地政府组织陈德华等茶专家进行大红袍无性繁殖攻关,并取得了成功,现在纯种大红袍已能商品化生产。

  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形成了奇峰峭拔、秀水潆洄的美景,前人用“武夷山水天下奇,三十六峰连逶迤,溪流九曲泻云液,山光倒浸清涟漪”来概括,好山好水产好茶,茶圣陆羽《茶经》有“茶,长于烂石为上”。

  游访了武夷山茶之后,我感到武夷山的茶文化堪称中华茶文化的杰出代表,知之愈多,爱之愈深。忽而想到,我们宁海有“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华文化名茶”之誉,可以借鉴武夷山的做法,使宁海的茶文化彰显出更迷人的魅力!

  宁海赤岩名茶今昔对比

  茶山茶、赤岩茶、望海茶是历史上代表宁海名茶的三块品牌。自明代至解放初期,主要是赤岩茶这一品牌。赤岩茶的产地赤岩山周围,就是葛洪炼丹地大洪山,今已成为望海茶的主要产地之一。现对赤岩茶相关之事作了调研,叙述于下。

  出产赤岩茶的地理环境

  宁海西部的屿南山岗、王爱山岗、大洪山、上下林岗、天门山五条山岗,是主要山岗,其中大洪山是面积最大的高山沃土。“曰桐柏,则有葛稚川之丹房”是宋《宁海县赋》中的表述。大洪山古称桐柏山,葛洪的26代孙葛炳午写的《后山记》(因避洪名,称后山)描绘了大洪山的形胜:“蟠踞数十里,高愈千丈,突兀峥嵘,中有卷阿,阿前有池,绀碧照见鱼儿须发,掬手尝味,滴滴玉浆……去甬东弥勒台,雁宕灵芝峰,宛然可望可采。”今天,西面高918米的大短柱峰与高655米的大松山矗立,其下为大松溪峡谷;东面有主峰高806米的大洪山与高665米的柴界山拱卫,其下为古称桐柏里的岔路平原;北面有主峰高768米的梁皇山环抱,下临西溪;南部稍平缓,濒临白溪;中间坐落着形如天盆、面积约半平方公里、边高650米的葛洪炼丹地学士坪,清泉从丹井涌出,此坪还是向南流的董鉴坑与柯仙坑,向北转西流的赤岩坑的发源地。这一特殊的盆地环境,被葛洪选为定居10年的炼丹地。大洪山地区古称桐柏山,俗称柯仙山,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称小天台山。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又多云雾,宜于产茶。这“一坪三坑”地区,是赤岩名茶的主产地,尤以赤岩坑和长板岭地区茶树最多,明清时期县城、桑洲、岔路、前童市场销售的多为赤岩茶。

  解放初期赤岩茶的采摘

  望海茶之名,始于马岙俞岳兴等8人到主峰高831米的望海岗开辟茶园,把老和尚种在海云寺的茶叶品种,繁殖成特优高山云雾茶——望海茶。赤岩茶何时何人始种?没找到史料记载。已知寺院僧人与道观道长是茶叶传播者,大洪山地区则有晋代柯仙寺与宋代大觉寺,此两寺分别有山林面积1200亩和350亩;道观则有唐赵嘏《送剡客》诗中描述的洞阳观。大洪山现代茶园开发前,赤岩茶采摘最多的是赤岩坑的磨石仓。这里住有吕姓人家5户,每家都有茶园,到了采春茶季节,除本家老小全部投入外,还招收小工。家住沙田村、现年61岁的娄玉兰说:十五六岁就跟着母亲到磨石仓采茶,工钱我一天6角,母亲一天8角,采头茶在谷雨前后,每天有近10人,能采20天,二茶又能采近20天。附近各村与山厂民众,则采野生茶叶。

  大洪山新茶获一片称赞

  今湖头村大洪山吴家塘茶场,面积500亩;五山林场白沙林区学士坪茶场,面积50亩,由湖头村娄荷叶承包,年产名茶2000至3000斤,是望海茶的主产地之一。珠茶可采两届,年产量可达3至4吨,其茶叶质量,每次送检皆被专家赞为优于其他产地,更获民间一片赞声。原赤岩茶产区——大洪山地区的山洋各自然村,岔路镇的柴界山、前童镇的百鸟岩、五山林场的白沙林区等地,每处皆有几百亩茶园。

  传统赤岩茶产地得葛洪炼丹地——大洪山的山水优势,已经焕然一新,成为望海茶中的佼佼者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宁海在线网上有所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和宁海在线无关,如有侵权请指出,我们立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宁海在线-让世界了解宁海

宁海在线-今日宁海新闻门户

| 浙ICP备05082053号-1

Powered By 宁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