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朱升朱元璋夏元吉郭桓案明初四大案 胡蓝之狱胡惟庸案靖难之役与仁宣之治

历史 11-23

  明、清(鸦片战争前),明初的政治,朱元璋建立明朝,朱升,元末明初学者、明朝开国谋臣。字允升,号枫林,徽州休宁(今安徽黄山)人。元末兵乱,弃职隐居于石门,仍然勤学不倦。1357年,朱元璋兵至徽州,邓愈向朱元璋举荐朱升,朱元璋随后召见朱升并向他征问实务。朱升对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一建议深得朱元璋赞许并采纳。1368年,朱元璋称帝,授朱升以翰林学士兼东阁、嘉议大夫。著有《枫林集》。朱升既是元明之际朱元璋政权的辅翼之臣,亦对程朱理学在元末明初的传播与发展有羽翼之功。

  夏元吉

  明初重臣。字维骷,湘阴(今湖南湘阴)人。洪武时以乡荐入太学,太祖用为户部主事,因处事有方,为尚书郁新所器重。成祖即位,进户部尚书,与蹇义等详定赋役诸制。建白30余事,皆简便,宜遵守。又主持浙西水利,疏浚吴淞江等河流,苏松农田大受其利。夏元吉善理财,历事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主持财政二十余年,使国用不细。夏元吉为洪武盛世、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的出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著有《夏忠靖公集》。

  明初四大案

  明初朱元璋惩处使用空白印信官吏的案件。明初四大案之一。明制,每年地方布政司、府、州、县派计吏到户部核算钱粮、军需等。因为道远,计吏都带有事先盖着官印的空白文册,如户部判其钱谷数字不符,便重新填写。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发现此事,认为其中必然有诈,下令将各地主印长官一律处死,被杀者达数百人,其副职戍边。明律无空印之罪,此权宜之事相袭日长,吏挟空印之纸并无瞒私之隙,故此案实属冤滥。空印案是朱元璋重典治吏的重要举措。

  郭桓案

  明初惩治官吏腐败的案件。明初四大案之一。户部侍郎郭桓与应天等五府州官员通同作弊,私分官田减半征收的数十万石夏税;又串通管库官吏,盗取大量宝钞、金、银;并私分浙西一百九十万石秋粮。洪武十八年(1385),御史余敏等告发郭桓及北平二司官吏贪污,明太祖令审刑司拷讯,郭桓被诛,追赃至七百万石。此案所涉官吏数万,并使众多江南大户破产,朱元璋为平息众怨又将审刑官吴庸等人处死。郭桓案是朱元璋重典治吏的重要举措。

  胡蓝之狱

  明初胡惟庸案与蓝玉案的合称。明初开国功臣多恃功骄恣,僭越礼法,引起明太祖不满。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以谋逆罪将丞相胡惟庸处死。10年后,又颁布《昭示奸党录》,受牵连者3万余人。朱元璋通过此案,废除中书省及丞相,并规定以后子孙不准设丞相。洪武二十六年(1393),凉国公蓝玉因谋反罪被诛杀,朱元璋颁布《逆臣录》,连坐者1万余人。胡蓝之狱是明初杀戮开国功臣的要案,朱元璋通过两案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推向了高峰。

  胡惟庸案

  明初朱元璋借口胡惟庸谋反大肆诛杀功臣的事件。胡惟庸早年随朱元璋起兵,后官至左丞相,执掌中书省。他飞扬跋扈,独专省事而不上闻,其他功臣多恃功骄恣,引起朱元璋不满。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以“谋不轨”的罪名被诛,朱元璋大兴党狱。洪武二十三年(1390),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共谋不轨罪,杀李善长、陆仲亨等,前后株连3万人。胡惟庸案与蓝玉案都是朱元璋杀戮开国功臣的要案。朱元璋以此为契机废除宰相和中书省,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强化了君主专制。

  靖难之役与仁宣之治

  明初朱棣发动的争夺皇位的战争。明太祖朱元璋分封子孙到各地为王,北部边境诸王更是手握军权,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建文帝即位后,用齐泰、黄子澄之策,以太祖遗诏名义削藩。建文元年(1399)七月,燕王朱棣以尊祖训、诛奸臣、为国“靖难”为名,从北平起靖难军。建文四年(1402),南京陷落,建文帝去向不明,朱棣即帝位,次年改元永乐。朱棣即位后继续削藩,1421年迁都北京。靖难之役不仅改变了明朝的皇位归属,也影响了此后明朝的政治、思想走向。

  两京制(明)

  明代北京顺天府和南京应天府两京并存的制度。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都于此。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将北平升为北京顺天府,十八年(1420)诏明年改称京师,次年正式迁都。应天改称南京,并保留了一套中央机构,仍设六部、五府等,其官员级别与京师相同。但设员较少,管辖仅限南直隶。明末党争时,两党各据一京,互相贬斥。两京制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统治秩序,对南明政权的存在具有重要作用。但加重了财政负担,加剧了明末党争。

  南直隶

  明代直隶于南京六部的区域总称。简称南直。明称直隶于京师的地区为直隶。洪武初年建都应天府,以中书省直辖的应天府等14个府州为直隶。1380年中书省被裁而改隶六部,仍称直隶。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将原北平布政使司所辖府州直隶于中央六部,称北直隶;京师改称南京,原京师地区改称南直隶。南直隶辖境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两省和上海市及江西婺源等地。顺治二年(1645),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分江南省为安徽、江苏两省。

  朱棣

  明代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镇守北平(今北京)。1399年,他举兵靖难,经四年激战,于1402年从建文帝手中夺取帝位,改元永乐。政治上,他推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令阁臣入值文渊阁,设立内阁;任用宦官,建立东厂;重视北方,迁都北京。经济上,发展农业。军事上,多次亲征漠北;南征安南。文化上,编纂《永乐大典》。并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与海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其统治期间,天下大治,国家富强,被称为永乐盛世。

  廷推

  明代高级官员选拔由廷臣公推的制度。其本意在于选贤荐能,以为国用。明代选用高级官吏,有特旨、廷推、部推、会选等方式。廷推是指京官中的内阁大学士、尚书、侍郎以下至祭酒,外官中的总督、巡抚等官职有空缺时,由大臣在朝廷上推举人选,九卿共议,最后经皇帝批准任用的制度。此制清初沿用,康熙时废止。廷推为明朝选拔了大量优秀的高级官吏,也有利于限制皇权。但由于受到多方的掣肘,廷推也无法保证完全公正、中立地选拔官员,因而弊端百出。

  仁宣之治

  明朝仁宗、宣宗在位期间出现的盛世。明仁宗、宣宗在位时,国策由严猛而趋向平稳。政治上,内阁制度不断发展、完善,以三杨为代表的殿阁大学士悉心辅政;同时对宦官严格控制;还肃正吏治,惩治贪官,抑制豪强。军事上,结束多年对外战争,对蒙古采取防御措施。经济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生产,如蠲免逋赋、兴修水利、疏浚河道。仁宣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仓魔充实,社会稳定,蔚然有治平之象,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

  高煦之变

  明宣宗时期朱高煦发动的变乱。朱高煦为明成祖朱棣次子,明仁宗同母弟,在靖难之役中多次立功。永乐时期谋夺太子之位,未能成功。被封为汉王,常自比为唐太宗。明宣宗即位后,对他多加赏赐,但他认为宣宗软弱无能,密谋叛变。宣德元年(1426)八月,在山东乐安起兵反叛。宣宗亲征并派人劝降,朱高煦不得已而投降。之后被废为庶人,并被关押,其亲信数百人被处死。宣德四年(1429),朱高煦父子被处死。高煦之变平定后,宣宗撰成《东征记》,以震慑宗室。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宁海在线网上有所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和宁海在线无关,如有侵权请指出,我们立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宁海在线-让世界了解宁海

宁海在线-今日宁海新闻门户

| 浙ICP备05082053号-1

Powered By 宁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