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宁海揽胜探奇龙宫村 古道热肠

旅游 06-02

  宁海揽胜探奇龙宫村,前不久,县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会员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龙宫,我有幸被邀参加。

  龙宫村位于深甽镇,距县城36公里。虽地处深山,却有省道线穿村而过,历来是宁海与新昌的交通要道。从龙宫村到黄坛瓦窑山村,至今还保存着一条汉代石砌驿道。

  龙宫村,旧称龙溪。村西有个碧水辉映的深水潭,称石龙窦。光绪《宁海县志·龙潭》载:“龙宫屿窦在石壁下,世传龙于此出入,其辗转挨擦处有痕,下为大湫,不知潭所从来,窦水泻下,喷澈如飞练,崖上有石龙窦三字。”石龙窦边怪石峥嵘,呈宫殿状,因此被视作水晶宫。明正统十三年(1448),改龙溪为龙宫,村名由此而来。

宁海揽胜探奇龙宫村

  据《龙溪陈氏宗谱》记载:始祖陈仲良(1091-1153),于北宋末年由新昌平湖迁居龙溪,至今有1000多年历史,全村99%村民姓陈,是一个世代在此生息的古村家族。这天,几位村干部好客,给我们作向导,首先游走古民居。弄巷深深,里边散落着“众星拱北”、“五世同堂”、“进士第”、“安吉贞”、“居其所”等12幢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值得一提的还有一处元代的“三串堂”古宅院,三幢房屋,三个天井串连在一起,别具一格。这些古建筑是三合或四合院落,沿阶都是青石板铺设。梁柱窗棂都有木雕装点,技法有浅浮、深浮、镂空、双面、线雕等。寓意丰富,有吉祥花卉、神仙瑞兽、忠孝节义、人物故事等图案,无不渗透着忠孝礼义、耕读传家的思想。在建筑力学中起支撑作用的牛腿,有狮子、奔鹿,经过几百年的风雨,依然神采飞扬。

  来到村中桥坑,溪边有株450余年的枫杨树,虬枝苍劲,形状如龙,故称龙树。我看后感到有两条龙的形状。树干高3米处长出一条虬龙,盖因有角之龙称“虬龙”。主杆的树形,有小分枝从两旁长出如翼,恰如一条应龙,应龙为有翼之龙。这棵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龙口地方,长出枝丫成弧形,如一颗大珍珠,有“双龙抢珠”之感。

  村口的陈氏宗祠,环境优美,南临龙溪、北坐狮山。始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历经多次扩建修葺,方成占地800多平方米的恢宏规模。

  祠内有藻井顶戏台,戏台藻井圆形,井双层,各镂刻精细的花纹,井圈上周绕佛龛形小壶门。十六组斗拱组成放射状,覆斗成八卦形,盘龙圆心结顶,并由八条游龙镶嵌其间,明镜上彩绘“阴阳太极图”。整个构件精致,流金溢彩,2006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厅三间的大堂是祖堂,中心悬额“星聚堂”,挂三幅祖像,并挂了10余块新旧匾额,其中有“进士”、“贡生”、“登魁”、“翰林”、“状元及第”等,展示古村人材辈出。正厅往上望,梁枋间有一条树根长15米,弯曲盘踞如龙形,村民称为“穿山龙”。

  出了宗祠,我们一行去集福禅寺。该寺位于灵山之中,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5)。建筑宏伟,有“地藏殿”、“十王殿”、“千手观音阁”、“大雄宝殿”等。这些建筑难逃“文革”厄运,有的被毁,现正进行修理扩建,挖土机的轰鸣声,建筑工人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据介绍,集福禅寺内藏有宝贝“华严经”。该经全卷80册,寺内存有图文并茂的50多册,是佛学经典珍本,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年轻的主持师父好客,邀请我们到茶室吃茶。师父是懂茶道的,泡茶姿势优美,动作娴熟。我啜汤品味,这茶清香甘甜,体现了禅茶一味。宋代诗人林甫在《西湖春日》中写道:“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寺院有尚茶之风,集福寺也不例外。

宁海揽胜探奇龙宫村

  我们一行转游到龙溪,去石窦龙潭。溪水发源于龙宫村北的镇亭山,山高945米,称“第一尖”。龙潭下游百米处,有灵龟伏卧于溪涧,想必它想顺流走出山涧,只因浅水载不动鸿鹄之志,化身为石。村谱十二景中有《印浮水面》诗道:

  谁将金印坠波中,造化无私显异踪。

  岂是灵龟仍现迹,还疑瑞雀化成容。

  冰壶霞映珠光润,玉匣风翻纹彩浓。

  拟借袖中随意用,慈云甘雨洒花封。

  《汉宫仪》记载,汉代封官要授印,根据封爵和官位高低不同,帝王赐印的质地和形状有明显区别。龙溪的灵龟以“印浮水面”为胜景,恰到好处。

  走走停停,指指点点,说说笑笑,不知不觉来到石窦龙潭。只见水从岩缝中涌出,捣珠崩玉,万练飞空,势甚雄励。有“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之感。飞瀑注下形成一个石窦,潭水澄碧,深不可测,有100多平方米。潭水一半有日照,一半在壁洞内,成为阴阳八卦水了。延伸的洞穴有数十米深,成宫殿状,人们称为“水晶宫”。村谱十二景中有《方石蛟潜》诗云:

  闻道蛟潜方石淙,玉波清澈浪花封。

  泉飞仿佛珠帘挂,烟织疑蒸兰麝浓。

  潮涌海门呼作浪,云封水国隐无踪。

  已成头角将身化,跃出龙宫即现龙。

  龙宫村处处以龙为名,如龙山、龙溪、龙潭、龙树。景点也是“泄潭龙卧”、“方石蛟潜”、“龙桥望月”、“龙龟戏水”、“石雕龙窗”、“双连龙石”等,真是一个具有龙的传奇的古村落。

  相关链接:

  相传北齐王昕的母亲清河崔氏生九子,皆发迹,仕途腾达,人称“王氏九龙”。后世“九龙殿”、“九龙贴”、“九龙冠”、“九龙壁”等皆缘于此。九龙是:有鳞是蛟龙、有翼是应龙、有角是虬龙、无角是螭龙、未升天者是蟠龙、好水者是蜻龙、好火者是火龙、善吼者是鸣龙、好斗者是蜥龙。

  古道热肠

  茫茫竹海,渺渺碧波。竹海碧浪之间,蜿蜒腾舞着一条长龙车队,盘旋颠荡。车如飞艇,长风剪碧,追峰逐谷,便是终点——逐步。下车远眺,啊,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苍山竹海谷底,青溪欢唱穿游着。于峰巅俯视谷底,视距近在咫尺,于是乎,平素手执教鞭手无缚鸡之力者,皆信心满满,下车步行。亲近青溪——真乃“古道”加“热肠”!

  好景不长,“热肠”气喘吁吁、步履维艰。古道——蜿蜒于深山老林之间,腾跃于深涧悬崖之边!真叫走惯平坦大道的我们望道兴叹!人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却道“古道难,难于下青溪”!于是乎,畏难情绪弥上心头,也弥上这支蜿蜒而踯躅的队伍!此时只见队首的义务向导——农夫,一位真正古道热肠的驴友,返身折回,不厌其烦地叫道“侧转身,侧转走”,并不时示范。农夫奔前返后,招首呼尾,穿梭于疲师之间,奔走于弱队之中,或打气,或搀扶,或披荆,或垫石。这忙碌,这热肠,鼓舞人心!于是乎,畏难者并不止步望道兴叹,而是或攀,或扶,或侧走,或蹲移,有的捡根木棒一拄一步,踯躅而行;有的跌倒爬起一瘸一拐,努力向前。其间,不时冒出几位驴友,那是后援部队,各人携带对讲机,与农夫相互配合,遥相呼应。一样的忙碌,一样的热肠!几位男老师同样热血,尽管平日疏于攀爬,少于锻炼,此时该出手时仍出手,扶困济难,出手相搀。

  山谷幽涧,溪水潺潺,那是青溪弹唱,迎客欢歌吧!青溪,清澈见底,晶莹透亮,宛如纯洁无暇、袅袅婷婷的少女。那水,好想一拥入怀,一口入心!

  曾经多雨,青溪更为温润丰满,风姿绰约。涉水渡涧,脚下石滑,深浅难测。惯于温室生活的我们,疑虑多多,畏缩不前。于是乎,农夫亮开嗓子招呼另外驴友,下溪拉绳,以便我等扶绳涉水,免跌水中。这下,人们方才纷纷下水。几位驴友站立水中,拉绳搭桥,伫立着,拉扯着,古道热肠哪!这热血击退水寒,也温暖了我们!农夫穿梭溪涧,打滑的,搀;跌倒的,扶;不前的,拉;弱小的,背,古道热肠哪!男老师个个阳刚热血,或搀,或背,往返溪涧。尤为感人的,还是我们的仇老师,众目睽睽之下,不避不嫌,背起妻子,晃颤溪涧!这番情,这般爱,令人眼馋,这才是一往情深呀!

  涉过深涧,越过乱石,便是此番远足的落脚点——驴友基地。竹屋、竹亭,翠竹摇曳,飞鸟翩翩,青山环抱,碧水盈盈。置身于此,宛如浸泡天然氧吧,青山翠竹滤净的空气沁入心田!人——沉静!心——纯清!

  长途跋涉,饥肠辘辘,农夫早已招呼山民备就大碗菜、大锅饭。盈盈碧水边,巍巍青屏间,滩为厅,石为桌,席地而坐,大饱口福。

  这般野趣,这般放逐,这般历练,难道不是人生的润色之笔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宁海在线网上有所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和宁海在线无关,如有侵权请指出,我们立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宁海在线-让世界了解宁海

宁海在线-今日宁海新闻门户

| 浙ICP备05082053号-1

Powered By 宁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