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上三旗绿营兵九白之贡多伦会盟木兰秋弥 札萨克制度张格尔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

历史 11-27

  军事制度,八旗制度,清代旗人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形式。始创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统治时期o 1601年努尔哈赤设黄、白、红、蓝四旗,后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为满洲八旗。皇太极又设蒙古八旗和汉八旗,旗色同满洲,实际是二十四旗,但习惯上仍称为旗。旗的基本单位为牛录,一牛录为300人。其成员平时生产,战时出征,不能随意离开牛录。入关后,驻防京师及各地重镇,后旗人渐成为寄食阶层。清亡后,此制完全瓦解。八旗制度对清朝入主中原、巩固国防具有重要意义。

  上三旗

  清朝皇帝直接统领的三旗。皇太极为加强君权,在天聪九年(1635)前,将与他平起平坐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借故治罪,将正黄、镶黄、正蓝三旗收归自己统辖,开创了皇帝直接控制上三旗的制度。清军入关后,多尔衮将其所领的正白旗纳入上三旗,正蓝旗则降入下五旗,多尔衮死后,顺治接管正黄、镶黄、正白上三旗。上三旗是皇帝亲兵,负责宫廷侍卫。下五旗则由亲王、贝勒、贝子掌管,驻守京师及各地。皇帝直接控制上三旗有效加强了皇权。

  绿营兵

  清朝入关后改编或招募汉人组成的军队。因其旗帜为绿色且以营为基层编制,故名。在京师的为巡捕营,隶属于步军统领衙门。在各省有督、抚、提、镇诸标,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所统辖,皆受总督节制。还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辖的河标、漕标。标下有协、营、汛三级。绿营兵主要承担作战、边防、屯戍、漕运等任务。在康、雍、乾的历次用兵中都曾起过重要作用。后营务废弛,日益衰微。清末仅存空名而已。

  清朝的边疆管理制度,蒙古地区:九白之贡、乌兰布通之战、多伦会盟、札萨克制度、木兰秋祢,新疆地区:准“葛尔部叛乱、大小和卓木叛乱、张格尔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伯克,西藏地区:驱准保藏、《钦定藏内善后章程》、驻藏大臣、金瓶掣签,西南地区:土司制度、改土归流。

  九白之贡

  漠北喀尔喀蒙古对清朝的贡纳。蒙古尚白、崇九,以九为大,以白为吉。皇太极统一漠南蒙古以后,又积极联络漠北喀尔喀蒙古。崇德三年(1638),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扎萨克图汗和车臣汗三部遣使来朝。皇太极令每岁各进白驼一、白马八,谓之“九白之贡",以示臣服。康熙三十年(1691)定制,喀尔喀土谢图汗、车臣汗、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岁贡九白。雍正时,定赛音诺颜部岁贡九白,其余各部不得擅进。九白之贡是漠北蒙古与清朝臣属关系的重要体现。

  乌兰布通之战

  清代平定嘻尔丹叛乱的一场战役。康熙二十七年(1688),Hg尔丹率叛军入侵喀尔喀蒙古,迫使其向漠南逃跑,康熙责令喝尔丹退兵。康熙二十九年(1690),嘻尔丹在沙俄支持下侵入内蒙古,距北京只有700里。康熙御驾亲征,命福全出古北口,常宁出喜峰口。喝尔丹抢先占据乌兰布通峰,将骆驼缚蹄偃卧,背加箱垛,蒙以湿毡,环列为“驼城”。八月,清军用火器摧毁驼城。嘻尔丹派喇嘛请求休战,自己乘夜逃跑。乌兰布通之战消灭了喝尔丹叛军主力,维护了蒙古地区的安定。

  多伦会盟

  清代康熙帝在多伦诺尔举行的会盟。乌兰布通战后,为加强北方边防和对漠北喀尔喀蒙古的管理。康熙三十年(1691),康熙帝与喀尔喀蒙古三部贵族及内蒙古四十九旗王公在多伦诺尔会盟。康熙帝调整了漠北喀尔喀蒙古三部的关系;在喀尔喀蒙古三部实行盟旗制度,编为左、中、右三路,划分为三十四旗,实行清朝的封爵制度和法律制度。多伦会盟稳定了漠北喀尔喀蒙古的秩序,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了北部边防。

  札萨克制度

  清朝在蒙古地区的地方行政制度。1624年,后金将归附的蒙古部众,在其原有的社会制度基础上按八旗组织原则划分为旗,后以此法陆续安置蒙古诸部。旗是基本行政单位,设札萨克一人,职务世袭,掌一旗政令。漠南蒙古24部编为49旗,漠匕喀尔喀蒙古4部编为86旗,漠西厄鲁特蒙古4部编为64旗。若干旗组成一盟,盟代表中央对各旗监督。设正、副盟长各一人,由理藩院简选后奏请皇帝任命。札萨克制度加强了清朝对蒙古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蒙古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清代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木兰秋弥

  清代皇帝秋季在木兰围猎阅军的活动。康熙时起,清帝在承德木兰进行大规模的围猎习武活动,称作“秋弥”。此外,还召集蒙、藏等各族王公大臣等上层人物轮流前来参加聚会,给予其大量赏赐;为笼络蒙古诸部和锻炼八旗子弟,清帝将蒙古王公及八旗子弟编成“围班”,令其陪同皇帝围猎,以增进感情。乾隆晚期,渐趋形式化、表演化,围场中自然资源也日趋减少。道光时不再举行秋弥。木兰秋弥是清政府增强军队素质、振奋士气及联络蒙古各部关系的大典,加强了对蒙、藏边疆地区的管理。

  准喝尔部叛乱

  清代准喝尔部贵族发动的叛乱。康熙时准喝尔部逐渐强盛,首领喝尔丹吞并漠西蒙古各部,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入侵喀尔喀蒙古,康熙曾三次亲征,喝尔丹服毒自杀。其侄策妄阿拉布坦派兵入藏,后被逐出。策妄阿拉布坦之子喝尔丹策零即位后,屡次反叛。乾隆十年(1745),嘻尔丹策零死,上层发生分裂,阿睦尔撒纳降清,引清军攻陷伊犁,俘准部首领达瓦齐。阿睦尔撒纳欲自立以代之,遭清政府反对而叛清,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兵败奔俄罗斯后身死,准部悉平。平定准喝尔部叛乱巩固了西北边陲,打击了沙俄的侵略野心。

  大小和卓木叛乱

  清乾隆年间博罗尼都、霍集占兄弟发动的叛乱。天山南路的喀什嘎尔等地原来依附于准喝尔部,准嘻尔部叛乱平定后,被准喝尔部监禁的白山派大小和卓木博罗尼都、霍集占逃出。乾隆二十二年(1757),兄弟二人纠集其他维吾尔族上层分子发动暴乱,遭到维吾尔族人民坚决反对。次年清政府派兵镇压,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军粉碎了叛乱。后清朝改革了伯克制度,并在喀什嘎尔等地分设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率兵驻守,皆统属于伊犁将军。平定这次叛乱使清朝加强了对南疆的统治。

  张格尔叛乱

  清代张格尔在南疆发动的叛乱。嘉庆二十五年(1820),大和卓木博罗尼都之孙张格尔在英国的支持下,潜入喀什喝尔,煽动维吾尔族上层发动武装叛乱。道光六年(1826),张格尔叛军占领了喀什喝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闻等地,英国侵略者也随之而入。因其烧杀抢掠、荒淫残暴,遭到各族人民的反抗。清廷派杨遇春率大军镇压,次年底张格尔被清军俘获,叛乱平定。平定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土尔扈特部回归

  清代乾隆年间蒙古土尔扈特部摆脱沙俄统治回归清朝的政治事件。土尔扈特部为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17世纪该部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1771年,因不堪沙俄政府压迫,在其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历经数月的艰苦跋涉东归故土,回牧伊犁。乾隆非常重视,多次接见、赏赐渥巴锡等首领,并刻碑以记其事。清令土尔扈特分成新、旧两部,各设札萨克加以管理。土尔扈特部回归打击了沙俄分裂中国的野心,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宁海在线网上有所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和宁海在线无关,如有侵权请指出,我们立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宁海在线-让世界了解宁海

宁海在线-今日宁海新闻门户

| 浙ICP备05082053号-1

Powered By 宁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